2)第四百五十三章 在哪里?_平凡的明穿日子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是将来成了一个残疾,一辛劳后-庭便会淌血水,戏也不能常唱了,只能偶一为之。”

  徐灏点点头,暗道朱橞竟然阴狠至此,自作孽不可活,早晚会自食恶果!可怜赢阳十六岁就成了肛瘘,将来靠什么为生?

  安慰了祁夫人几句,祁夫人虽然深恨谷王,可也知道徐家奈何不了王族,报官也只是自取其辱而已,此事只能选择忍气吞声了。

  徐灏出来吩咐道:“出钱给赢阳在杭州办个昆曲班子,让夏家祝家都帮衬一二,以后就看他自己的造化了,学好学坏都在一念之间。”

  大本堂建于洪武元年十一月,当年徐达率明军攻占了元大都,获得一大批元朝收藏的历代典籍。

  徐达第一时间下令封存了元朝皇家和中央官府所有藏书,搬回应天府后,大部分送进了文渊阁,另有一部分纳入了新建的大本堂,供太子及诸王学习使用。

  后来大本堂随着太子朱标改在文华堂读书,一度闲置,到了朱允炆读书时重新启用,等设立了詹事府,大本堂作为皇子读书的学堂,其地位曰渐下降。

  如今文华殿让给了解缙等一大批名士编纂洪熙大典,朱高炽念旧下旨把大本堂重新修缮,就是简单的拾掇拾掇罢了,朱元璋岂能把儿孙们学习的场所修的美轮美奂?就和普通的民间学堂一个模样,顶多屋顶要高大巍峨一些。

  大本堂位于紫禁城以中轴线南北走向的东面,文华殿的前方,这一边区域即东宫,西面以武英殿为中轴线的一路为西路,俗称西宫。

  历史上印着“大本堂书”的古籍绝对是最珍贵的国宝,因所有藏书毁于明正统二年正月,葬于一场大火,凡宋元以来的秘本,一朝俱尽矣。

  永乐大典到了清朝也因战乱等原因而变得残缺不全,这都是中国历史上无可估量的巨大损失。

  徐灏很重视文化传承,已经着手筹建大明皇家图书馆,不但放弃传统的木质结构建筑,改为钢筋水泥的砖瓦结构,最珍贵的书籍分别妥善收藏,更是在天下各地一起修建上百座书院,把古籍善本抄录分藏各地。

  大本堂本该先毁于靖难之役,当年汤器受了徐灏的嘱托,兵荒马乱时带人控制了大本堂,使得大火仅仅把朱允炆起居的宫殿烧成了灰烬。

  大本堂里,徐灏注视着朗朗读着名篇的王族子弟,他一直认为教育可以改变人的轨迹,但教育改变不了人的本姓。

  所以徐灏对推广普及识字率的兴趣,要远大于给眼前的王族们教书。即使朱高炽三番五次的要求,他依然三天打鱼两天晒网,像个隐形人似的,从来不授课。

  今年已经八岁的朱瞻基坐在最前面,模样很英俊,有些像其祖父朱棣,自小读书非常认真,另外三岁时就开始学习骑射武艺。

  朱瞻基的表现毫无疑问深得满朝文武的赞

  请收藏:https://m.gwylt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